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平台

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长安大学是教育部和交通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大学,2000年由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缘路而生,因路而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路交通学科专业体系,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输送人才、提供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并伴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与路同行”的办学之路,与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共荣共兴。

长安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单位,主要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并以发展公路交通科技为己任,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公路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公路交通科技事业和基础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公路交通行业学科齐全、专业配套、规模最大的重要基地和科研创新平台。

1、历史沿革

长安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和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相关土木工程实验室合并组建而成。源于原西北交通部1951年4月17日在兰州成立的交通干部学校的土木专业。1955年更名为交通部西安汽车机械学校。1956年1月,交通部会同教育部报经国务院批准,南京工学院、中南土建学院、成都工学院及同济大学的“公路与城市道路”等专业整合,筹建北京公路学院。1958年8月,交通部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公路学院筹委会教师和设备调往西安与西安汽车机械学校合并,创办西安公路学院,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所专门培养公路交通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成为长安大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958年9月, “公路与城市道路” 、“桥梁与隧道”正式招收五年制本科生。

2、建设与发展

1985年5月,国家批准学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内配套资金重点建设公路工程试验中心。

1990年11月,交通部表彰试验中心的公路结构实验室。

1992年9月,全国高等学校路、桥及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该中心所属单位当选为主任委员单位。“公路工程”专业成为交通部首批重点学科。

1995年10月,“211工程”预审专家组考察了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等重点学科点。该中心所属学科——公路建设科学与技术学科群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1997年12月,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被交通部批准为省部级重点学科。

1998年11月,公路桥梁与隧道实验室成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1999年12月,道路结构与材料实验室成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2002年1月,特殊地区公路工程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5年10月,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以唯一的优秀通过交通部评估,获得交通部重点建设资金支持。

2006年3月,公路大型结构安全中心成为教育部工程中心。

2007年4月,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实验室成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3、中心职能与机构

该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5040m2,设备固定资产5316万元。中心是从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以及道路勘测设计的实验教学机构和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服务平台。主要面向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结构工程、公路工程管理、测绘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开设实验课,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同时也为公路交通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等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
    该中心下设道路工程实验室、桥梁工程实验室、岩隧工程实验室、勘测技术实训基地、水力学与桥涵水文实验室、建筑工程实验室、建筑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等。

图1.1 中心机构设置

4、师资队伍

该中心依托于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及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和创新用人机制,涌现出一批年富力强,成绩卓著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该中心现有63人,其中专职人员43人。专职人员中,正高职8人,副高职24人,中职10人,其他1人,高职占总人数的75%;硕士学历以上为31人,占总人数的72%;平均年龄39.7岁。

图1.2队伍结构

该中心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任与聘用相结合,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表1.1    中心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

人数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1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8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1

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1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1

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

2

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

4

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

3

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

吴福-振华交通教育奖励基金

1

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

2

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三层)

4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1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14

陕西省师德标兵

3

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3

 

 

5、支撑与依托

该中心拥有一批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实验设施和检测系统,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支撑条件

该中心隶属公路学院:

  • 长安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院
  • 全国高等学校路、桥及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 交通行业路、桥继续教育中心
  • 全国交通系统监理工程师培训基地
  • 全国交通系统造价工程师培训基地
  • 全国交通系统检测工程师培训基地
  • 全国公路交通高新技术培训基地

依托平台

  • 交通运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 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 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 公路大型工程结构安全性评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旧桥检测与加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6、建设成效

(1)教学成果

近年来,该中心获得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0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它教学成果奖。2人获得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获得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103项,专利成果3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620篇,其中201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发表教学论文21篇,出版实验教材与实验讲义11部,出版其它教材、著作等32部。

(2)人才培养

该中心每年承担2000余名本科生,12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实验任务,目前,已培养出各类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数万人。作为最早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之一,先后培养阿尔及利亚、蒙古、老挝、尼泊尔、越南、坦桑尼亚、缅甸等二十几个国家的留学生数百人,他们学成归国后,极大地推进了所在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增进了中外友谊,为学校、为示范中心赢得了国际声誉。

(3)实践效果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6%,从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来看,毕业生基础深厚、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勤奋敬业、吃苦耐劳,受到了全国各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该中心实行导师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中心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和工程项目,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作品竞赛、交通科技大赛和结构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表1.2    学生获奖表

序号

作品(论文)名称

学生姓名

获奖级别

获奖时间

1

“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迅奉生物农药有限责任公司”

翟敏刚等

陕西省银奖

国家铜奖

2004年11月

2

“挑战杯”高性能化学构网改性桥面防水材料

栗培龙、耿九光、丁湛

陕西省特等奖

国家二等奖

2005年6月

3

“挑战杯”多功能外加剂在青藏高原的应用

刘永、权登州、王睿

陕西省一等奖

国家三等奖

2005年6月

4

“挑战杯”力维防水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赵全婧、段鑫、卢涛

陕西省一等奖

国家铜奖

2006年10月

5

交通科技大赛:AMF-I型沥青混合料磨光仪的开发

刘奇   邵强   李颖刚 楼慧元

陕西省一等奖

国家三等奖

2007年5月

6

“挑战杯”公路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室内评价方法和仪器研究

刘奇   邵强   李颖刚 楼慧元

陕西省一等奖

国家三等奖

2007年5月

7

“挑战杯”高性能钢-混凝土组合斜拉桥概念设计与研究

翟晓亮、段兰、高诣民、郝龙完

校一等奖

陕西省一等奖

2007年5月

8

“挑战杯”既有钢桥疲劳剩余寿命评估系统

冯亚成、张辉、郑甲佳

陕西省三等奖

2005年6月

9

“挑战杯”公路工程砂土液化现象的再现研究

李平伟 李绪永 罗海风 陆  强

校一等奖

陕西省二等奖

2007年6月

10

“挑战杯”多功能车辙试验仪的研究开发

李 峰  吴佩娜 张  红

钟  烨  樊  琪

校二等奖

2007年5月

11

“挑战杯”水泥稳定碎石超早强修补剂研究

何 锐   党 珍  王丽君

校二等奖

2007年5月

12

“挑战杯”公路隧道灭火救灾的新装置

张明扬 冯兴瑞  蔡田吴丹泽  奚魏征

校二等奖

2007年5月

13

“挑战杯”露石混泥土人行道研究

常嵘 王宏鑫 闵敏罗 涛   罗 信

校三等奖

2007年5月

14

“挑战杯”长大公路隧道出入口视线诱导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袁运光 李莉莉 沈强儒

李兴华  秦洪雨

校三等奖

2007年5月

15

“挑战杯”基于供暖设施综合利用的城市道路冰雪消除技术研究

陈春羽 朱晓斌 史岩峰

刘 研   刘丽娜

校三等奖

2007年5月

16

“挑战杯”西安长大道路建筑材

有限责任公司

吴维杰

陕西省金奖

2006年10月

17

“挑战杯”通途彩色沥青有限责任公司

王奔、黄小平、李林志、王鸯  蔡荣华、李艳妮

陕西省铜奖

2006年10月

18

“挑战杯”淮南山河药用辅料有限公司(西安销售公司)

龚祚、徐文波、尚思伯、袁柳 

校三等奖

2006年10月

19

“挑战杯”西安吸波防辐射材料

有限公司

翟晓亮 张建涛 张国志 曹宏、 梁琴、 何飞

校三等奖

2006年10月

20

交通科技大赛:公路隧道出入口太阳能视觉缓冲排架系统

王召坤、徐扬、王猛、刘维、冯薇

全国二等奖

2008年6月

(4)影响与声誉

该中心一方面积极推进国际、国内学术和实验教学交流与合作,吸收先进实验技术,提升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心实验设备与技术对社会服务。目前,中心每年接待来自美、英、德、俄、澳、日、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许多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考察、指导、访问,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互派专家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促进了中心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心也是留学生实验教学培养基地之一,近年来先后为缅甸、老挝、尼泊尔、苏丹、赞比亚、卢旺达等国培养留学生数百人。

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新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兄弟院校多次到访中心考察交流,探讨实验中心的建设发展。该中心还先后接收塔里木农垦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青海大学、甘肃工业大学、宁夏大学、内蒙古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地区高校在职教师进修工作,为相关高校培养实验教学人员。

该中心组织拍摄的“隧道施工技术”是我国关于隧道施工的第一部教学专题片,获得了王梦恕院士、孙钧院士等专家学者的好评和肯定,被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及许多工程单位使用。

该中心在承担教学实验的同时,积极为重大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提供可靠技术支撑。实验室受委托先后为河南、新疆、广西、贵州、浙江、青海、内蒙等省区提供检测、试验等技术服务。

通过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心在国内具有良好的影响。在国际上具有外一定的声誉,起到了较大的辐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图1.3 国内外同行到中心学习考察

7、科研成果

该中心人员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近5年来,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项目、交通部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数百项。在诸多领域开展了特色研究,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青藏公路、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世界最长的终南山隧道、杭州湾跨海大桥、新型钢结构建筑等,都凝聚着中心教师与科研人员的智慧。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诸多领域的空白。

图1.4 近5年科研奖励证书(部分)

 

该中心科研经费充足。2004年合同金额5823万元,2005年合同金额6145万元,2006年合同金额7210万元,2007年合同金额7580万元,2008年合同金额达8079万元。

 

图1.5 近5年科研经费统计

8、关怀与鞭策

该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公路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公路交通科技事业和基础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省市区的高度评价。

图1.6 关怀与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