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平台

道路交通运输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坚持道路交通为主导,坚持大交通、大工程、大实践的理念,坚持以交通元素和交通特色来导向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鼓励并奖励师生敢于探索、大胆提出新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中心在特色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在道路交通运输学科的各个方面充实并提升自己的特色,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特色一:立足“大交通”、“大工程”、“大实践”的理念,突出发展道路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就其专业内容而言,覆盖道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五大运输方式,具有“大交通”的特色;就其专业特点而言,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知识,再到综合运用,都具有强烈的工程特性和实践性,都需要以系统工程的观点去对待、学习和研究,“大工程”、“大实践”的烙印颇为深刻。道路交通是人们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同时,道路交通一直都是中心依托单位乃至长安大学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心的依托学科就是(道路)交通运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等,相应的专业设置也以道路交通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中心的各项教学、科研均努力适应道路交通的发展需求,交通运输行业特色鲜明,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如交通运输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为陕西省级名牌专业、车辆工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商用车辆运用与制造领域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

特色二:重视交通运输理论研究,坚持实验(实践)教学与科研并重

灵活处理并建立交通运输的理论研究、实验(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中心的又一特色。中心人员特别是教师,不仅要求能够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任务,还同时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能够对交通运输领域各类实验的讲解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大局观较好,从专业理论讲起,重点研究实验内容,最后分析实验结果,进而理解并解释甚至提升理论。同时,基于良好的专业理论和实验(实践)经验,中心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相应地,科研又带动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设备功能的开发,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也促进了中心的实验(实践)教学工作,进而推进了交通运输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近三年来,实验中心人员共完成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8项,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交通运输工程、车辆工程、交通工程、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汽车服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物流工程4个专业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车辆工程教学团队被授予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两个教学团队分别被授予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

实验中心在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Delphi计算机高级编程技术和交通规划2门课程被批准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汽车诊断技术、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10门课程被批准为陕西省级精品课程,汽车理论、汽车构造等5门课程被批准为长安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公开出版专著、教材41部,编写实验讲义35册,其中《汽车检测与诊断》与《汽车运用工程》获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特色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

批准时间

级别

1

交通运输

2007年

国家级特色专业

2

交通工程

2009年

国家级特色专业

3

车辆工程

2010年

国家级特色专业

4

自动化

2010年

国家级特色专业

5

热能与动力工程

2011年

国家级特色专业

6

汽车服务工程

2010年

陕西省级特色专业

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0年

陕西省级特色专业

8

电子信息工程

2011年

陕西省级特色专业

9

物流工程

2011年

陕西省级特色专业

 

双语示范课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批准时间

级别

1

Delphi计算机高级编程技术

孙朝云

2008年

国家级

2

交通规划

王元庆

2010年

国家级

3

测试技术

焦生杰

2008年

省级

4

交通规划

王元庆

2008年

省级

5

测试技术

焦生杰

2008年

省级

6

交通规划

王元庆

2008年

省级

 

特色三:充分利用中心资源,构建管理高效的创新平台

目前,中心下设七个交通相关专业实验室,包括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运输规划与管理实验室、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室、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陕西省重点实验室、运输工程实验室和车辆结构实验室。

中心实验用房使用面积达到了14866㎡,拥有价值近亿元的设施设备和高校唯一的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资源保有量大。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中心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体系,支持和监管资源的合理使用,保持设备完好率在98%以上。

特色四:立足实验(实践)教学研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和对外交流

基于充裕的资源配置,中心在实验(实践)教学上下大力气,并建立了20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在此基础上,中心进一步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同交通部门、公司、企业等广泛开展合作,形成了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运输成果创新的良性互动和循环机制。如前所述,中心完成的科研项目中90%多都得到了应用,其中个别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特别突出。

 

中心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和对外交流。近年来,实验中心在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8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57项;承担横向项目217项,累计经费达12618万元。大部分科研项目得以应用推广,产生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实验中心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项10项,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实验中心申请获批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共20余项。共发表SCI检索论文22篇,EI检索期刊论文42篇,核心期刊200余篇。实验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两个中心,为高等教育和道路交通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